寫字樓通風難 新風系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隨著工業的發展,城市內的樓越建越高,高層寫字樓里的中央空調系統讓人們緊閉門窗,但是室內污濁的空氣卻無法被空調排出室外,因此在寫字樓里的白領經常會感覺到空調忽冷忽熱,或是有頭暈的狀況。而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寫字樓通風難。
不僅在國內,國外此現象也受到較高的重視。有統計顯示,英國有1/10終日在寫字樓中忙碌的人都先后患上了“寫字樓綜合征”,罪魁禍首就是辦公環境的空氣質量不好。
“溫度、濕度、品質和雜質這四大元素是保證空氣質量的關鍵,也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。”吳工程師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對此作了總結。溫度和濕度的問題已經可以解決,早期的寫字樓空調系統多以頂送風為主,頂送風顧名思義就是空調出風口來自天花板的位置;其實頂送風存在著明顯的缺陷,因為人體感受溫度最明顯的部位是腳,所以現如今多數寫字樓啟用地送風模式,新的模式可以改變寫字樓出現空調忽冷忽熱的情況。
新風系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。全新的寫字樓除了配備中央空調系統之外,一般還會安裝新風系統,不僅可以做到節能,還能保證空氣的新鮮度。如今的高層寫字間、辦公樓多采用密閉式設計,有的消防門都是虛掩關閉的,空氣不流通,渾濁的空氣極易成為疾病傳播的“元兇”。而新型寫字樓的新風系統做了熱回收處理,不僅阻擋能源流失,而且做到了置換空氣的作用,可以使室內一直保持高品質的空氣質量,減少人體的不適,控制疾病的傳播。
國內的新風系統相對于國外來說發展已經算滯后了,國外在新風系統的設計上出現新突破。據資料顯示,國外的一些寫字樓已經在建筑設計上找到新的突破口。為保證空氣更好的流通,一些英國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在建筑設計上想辦法。瑞士保險大樓是倫敦第一棟自然通風的高層辦公建筑。這座180米高、綽號“腌黃瓜”的寫字樓是一座玻璃外觀的尖頂摩天大廈,曲線形在建筑周圍對氣流產生引導,氣流被建筑邊緣鋸齒形布局的內庭幕墻上的可開啟窗所捕獲,幫助實現自然通風。大樓外部氣候傳感器時刻監督著建筑外部溫度、風速和日照等級,按照需要調整放入建筑的光以及開窗放入空氣。這樣的手段可使該建筑每年減少40%的空調使用量。
德國的寫字樓都盡力保持自然通風,窗戶一般分為上下窗,上窗就是透氣窗,可以經常換新鮮空氣。下面的大窗很少開啟。同時,寫字樓的南北窗設計能促進空氣對流。
位于法蘭克福的商業銀行大樓的中央筒體利用“煙囪效應”設計,污染空氣會上升,再由頂部的“煙囪裝置”排出。加拿大盛產木材,而木結構建筑透氣性好,因此加拿大鼓勵寫字樓使用木結構。5層以下寫字樓是加拿大寫字樓的主體,而這類寫字樓幾乎都是木結構的。
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加、城市范圍不斷擴大,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物出現。為了保證人們在室內的健康,新風系統是必不可少的。
來源:樂居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