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北京3.17樓市調控升級以來,短短一個月,10余項后續政策出臺,一個被媒體稱之為“360度無死角”封堵樓市的調控政策顯現。“政府一出手,樓市抖三抖”再次成真,北京樓市成交量大幅下跌超6成,一批中介或將離開既愛又恨的樓市生意場。
一個月重拳出擊12次 再無炒房可能
今年3月17日,北京住建委發布樓市調控新政,相較于去年的9.30政策,主要在三方面收緊。“3?17新政”明確認房又認貸、且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10%。同時暫停發放貸款期限25年(不含25年)以上的個人住房貸款,并包括住房公積金貸款。對于企業買房,“3?17新政”新增“企業購買的商品住房再次上市交易,需滿3年及以上”的限制。
之后,北京又接連放出諸多大招。16家北京地區銀行縮小首套房貸款利率優惠幅度;非京籍購房納稅從5年改成連續60個月;不具備實際居住意義的過道房不予就近入學;在建在售商辦項目不得賣給個人;北京相關部門嚴查違法違規房產中介;住宅平房納入限購范圍;北京計劃今后五年供應住宅用地6000公頃,保障150萬套住房建設需求……
據中新網不完全統計,3月17日至4月16日一個月時間內,北京出臺了12項極具針對性的樓市調控政策,且均為“零過渡”的即日或次日落地,調控決心不言自明。
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此前表示,這次樓市政策的調控力度刷新了北京歷史記錄,“政策密集出臺,全面封堵了任何的炒房可能”。
新政力度空前,樓市調控效果也是立竿見影。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,今年3月18日至4月10日,北京所有物業簽約5817套,環比調控之前成交量下調了19%。從數據看,由于網簽數據的滯后性,實際市場成交跌幅超6成。
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,新政實施一月,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已下滑21%,尤其是進入4月份之后,成交下滑尤其明顯,4月1-16日北京商品住宅僅實現成交1106套,相比上月同期減少66%,相比去年同期更是出現79%的下滑。
商辦類的成交量更是暴跌。中原地產數據顯示,3月27日至4月10日,半個月時間,北京商辦類簽約合計為303套,相比此前,下跌超過九成。
專家預計,4月下旬,二手房成交量或有五成左右的下滑,商辦簽約成交量將下跌超6成。很可能在二季度出現價格調整。
限購+整治 房產中介選擇出走
作為對樓市政策最為敏感的房產中介來說,全方位封堵加上嚴格的整治,讓他們愈加艱難。
北京“3·17新政”實施后,北京市住建委檢查重點了房地產開發企業捂盤惜售、囤積房源,房產中介發布虛假房源及價格信息、參與炒房、哄抬房價等違法違規行為。對于市場上存在的問題,相關部門重拳出擊,截至3月31日,53家房地產經紀機構、分支機構因發布虛假房源信息、異地經營、違規經營等違法違規行為,被注銷經紀機構備案。4月7日,又有3家中介被注銷經紀機構備案。4月11日,北京住建委等部門約談了鏈家網等15家發布房源信息的網站,要求各網站撤下明顯存在違規信息的房源。另據北京各區房管部門此前統計,91家房地產中介公司自行關停。
供職某中介的苗先生說,新政實施后,他們的業務量出現大幅下滑,已經有部分中介選擇離開,但人數還不多。據經濟觀察報,現在各大中介公司正在研判調控風險,調整業務結構,預計5-6月中小型經紀公司倒閉會接踵而至,數千名房產經紀人會因成交低迷、平臺黏性低等綜合原因離職。
據北京商報此前報道,某房地產中介負責人表示,在市場不斷走向規范化之后,房地產中介行業優勝劣汰將加速發生。一般而言,中介機構業務模式單一,企業生存受市場調控影響較大。同時,規模較小的房地產中介機構抗風險能力較弱,預計今年將“死”掉一批中介公司。
“限賣”成新寵 未來樓市怎么走?
自今年3月起,全國多地經歷了新一輪的樓市收緊,多數是圍繞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等發達城市圈及熱點二線城市展開。除限貸、限購等常規政策外,另一項新政走進公眾視野——限賣。據證券時報統計,今年3月以來,全國已有14個城市發布住房“限賣”政策,嚴厲打擊短期炒房客。
有專家認為,“限賣”正成為當前各地樓市調控的新思路,也成為這輪從3月開始的全國多城市調控新的特點。預計未來還有更多的城市將執行落地這一新調控措施。執行“限賣”的是部分熱點城市,一定年限的限制轉讓,可以有效地降低投機行為。
據證券時報,經濟學家郭士英認為,如果說“限購”是迫不得已的話,那么“限賣”就離市場化更遠了,這是要在回撤貨幣流動性的同時,降低房產本身的流動性,已經有點“凍結”房地產市場的味道。如果這么下去,房地產市場的跌勢會加快加大。
關于房地產調控,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4月1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,第一,對房地產的根本定位是很清晰的,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,這是一個基本定位,房地產逐步要回歸它的基本屬性,回歸它的居住功能。第二,為了實現這個目標,要建立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一系列長效機制,包括從稅收、財政、土地供給等方面,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安排。
毛盛勇認為,因為新一輪調控措施是3月17日以后陸陸續續出臺的,對于整個經濟,包括對房價,還有其他房地產方面指標的影響,有可能在4月份乃至以后陸續有所顯現。